文學教育深耕劇場藝術總監
《小土車》導演暨劇本編譯/殷偉芳 副教授
最高學歷/英國伯明罕大學莎士比亞學院英語博士 (Ph.D. in English, The Shakespear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今天在這裡向大家介紹文學教育深耕劇場第四部作品《小土車》的導演--殷偉芳 副教授,為了讓大家能更深入認識印度梵劇經典《小土車》,小編特別安排與偉芳老師的訪談,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Q:偉芳老師您好,首先,想請問您製作印度梵劇《小土車》的動機是什麼呢?
A:一切的開始源自一年前「東方劇場」的課程。去年在「東方劇場」的課堂上介紹了日本的能劇及印度的梵劇。課程中,《小土車》的執行製作 黃雁婕同學發現:在我們一般想像中,落後、貧窮的印度地區卻擁有高度發展的戲劇--梵劇。通常,擁有高度的文明、強盛的國力…等等,是戲劇發展的必備條件,這與我們普遍認知中的印度是不符的!黃雁婕同學因為發現了這個問題,而開始對陌生的印度文明產生興趣,並以國人對印度文化的誤解為題,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而印度梵劇《小土車》的演出目的正是向社會大眾介紹印度文化。
Q:其次,老師為何特別挑選《小土車》這個劇本呢?
A:傳統的印度梵劇大多講述的主題為印度的神話故事或史詩篇章。對於不了解印度神話的臺灣人而言,較難引發共鳴。而《小土車》這個劇本是印度梵劇中的「異類」:以印度平民為角色、庶民生活為劇情,講述一樁愛情故事。如此與傳統有別的題材,反而成了介紹印度文化的最佳選擇,能向觀眾揭開印度神秘的面紗,破除大家對印度的刻板印象。
Q:既然老師提到了對印度文化的「刻板印象」,小編想請問老師對於印度文化的印象又是如何的呢?
A:我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念書。伯明罕當地有許多的外國移民,但是英國政府並未要求當地的各民族入境隨俗成為英國人,而是包容各種文化的獨特性,使不同民族和平共處。我接觸到印度文化是因為當時時常前往伯明罕的印度區享受物美價廉的印度料理,而印度區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與「貧窮」、「髒亂」等詞彙劃上等號。反而是相當高級的住宅區。許多來自印度的移民將子女送入伯明罕大學攻讀在印度傳統社會中有高地位的醫學系;而英國著名的Mac Birmingham藝文中心(Cannon Hill Park, Mac Birmingham)也是座落於印度區中,時常有印度傳統歌舞在此演出。每當我享受完印度美食後,總會欣賞這些演出,因此關於印度美食與印度歌舞的記憶就構成了我對印度文化的印象。
Q:原來偉芳老師與印度文化有如此親密接觸,難怪對印度有不同於普遍大眾的見解。最後,小編想請問偉芳老師:希望給進劇場看戲的觀眾朋友什麼建議呢?
A:台灣人或許是因為很少接觸外來文化而對外來文化產生許多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有些刻板印象對外來文化是充滿偏見、無禮的。希望來看戲的觀眾朋友能夠在進場前,放下心中對於印度文化的既有想法,抱著開放的心情,好好放輕鬆欣賞這部印度梵劇中的經典喜劇,也希望這部戲能夠讓大家對印度文化有新的理解。
哇~謝謝偉芳老師的精彩分享!
聽著,聽著,小編突然也好想吃道地的印度美食,搭配寶萊塢的歌舞電影呢!
以上是這次訪談的內容,
小編與各位相約12月5、6日在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不見不散喔!!!
更多動態消息請上《小土車》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lay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