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印度」,大家的第一個印象應該就是嚴格的階級制度吧?
這個階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在西元前大約600年入侵印度後,以膚色的深淺為依據,將人們劃分階級的高低,藉此建立自己的民族為統治者的合法性。
雅利安人的膚色較淺,五官輪廓較深,類似白種人,屬於高位種姓;印度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的膚色接近深咖啡色,則被定位在低位種姓。之後,依據《吠陀經》將所有人分成四大種姓:
- 婆羅門:為原人之口,是最高階級的種姓,擁有與神靈溝通的權利,由雅利安人中的宗教祭司階級所組成。
- 剎帝利:為原人之手,負責戰爭與管理國家,由雅利安人中的王公貴族、武士、統治者階級所組成。
- 吠 舍:為原人之腿,負責支撐國家的經濟與生活所需,由雅利安人中的商人、牧人、農人、匠人等所組成。
- 首陀羅:為原人的腳掌,由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所組成,負責為雅利安人提供所有的服務與勞動,多為農奴或僕役。
除了上述四個種姓之外,還有由戰俘、罪犯、跨種姓逆婚之人所組成的「賤民階級」:賤民又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因為接觸其它種姓的人將會玷汙他們。通常,賤民只被允許擔任最污穢低下的職業,例如:清潔穢物。
每個人的種姓皆延續自家族的血統與職業,無法改變。然而,現今的印度社會已經出現不少變化囉!
血統與出身不再是經濟社會評判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才能」反而更顯得重要!因此逐漸有出身低種姓的人憑藉自己的努力與天賦,成為了不起的公司主管,甚至是政治家。尤其在大城市裡,例如:孟買、新德里、海德拉巴等,人們可以展現自己的專長,選擇理想的職業。然而,種姓的觀念依舊尚未消失,職場上也出現有趣的現象:大公司主管的種姓可能是首陀羅,對婆羅門階級的小職員卻依然畢恭畢敬。是不是很有趣呢?
除了一些小趣聞外,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仍然使種姓制度普遍被印度人民所接受,即使在印度獨立後,憲法明文表示任何人皆應享有平等的權力與待遇,但是,在落實的層面上,依然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生活中有不少的事情仍舊因為種姓觀念的根深蒂固而發生,例如:在1990年,印度政府為了提高賤民階級的權利,而增加他們在政府機關及國營企業的職業保障名額,卻造成其他高階種姓者的強烈反彈,大量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引發許多流血衝突,甚至有學生以自焚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不滿政府提出優待賤民的政策而上街抗議的民眾)
2005年,政府欲提高賤民階級學生的醫學院保障入學名額,此舉被其他種姓之人視為侵犯了其餘學生的權利,而引來大波的反對聲浪。可見種姓制度已深植於大多數印度人民的心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即使印度政府努力地想打破種姓制度的藩籬,以目前狀況看來,仍需要花一番功夫。
看完這篇文章後,各位是不是對印度的社會產生了不少矛盾的想法呢?
小編發現印度其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完全食古不化,只是在傳統觀念上的改革仍需要時間。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想要立即改變多年以來的生活方式或制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見那股改變的力量正在醞釀著!小編期待她綻放的那天~~~之後一系列的印度文化介紹,將帶你看見印度不一樣的面貌!記得持續追蹤喔~~~
尤其是由夏卡緹融合印度舞團與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聯手打造的印度梵劇經典《小土車》演出系列活動,不僅帶你一窺印度古國傳統生活的風貌,同時,即將顛覆大家對於經典劇場的印象!
對於印度文化萌生好奇、想要體驗的你,千萬不能錯過喲!詳情請上Facebook粉絲專頁,相關工作坊、靜態展覽即將登場!